慎终追远,民德归厚——潘国欣老师
各位领导、老师、同学:
上午好!
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《慎终追远,民德归厚》。
说起“清明节”,你会首先想到登山扫墓,拜祭先人,缅怀烈士,还是先想到春游,踏青,放风筝,踢足球?或许,你没有想太多,只是盘算着清明节放假一天,可以用来休闲,调整身心。
然而你知道清明节的来历吗?
“清明”原来只是太阳历法二十四节气之一,指的是春分后大约过15日,太阳经过黄经15度,是一个适合春耕的日子,至于说“扫墓”、“踏青”等习俗,本来与“清明”没有直接关系。在清明节要扫墓、踏青,那是合并了另外两个古老节日——“寒食节”、“上巳节”相关风俗的结果。
中国古历法的起算点是每年的冬至,而寒食节的日期是冬至后第105日,恰在清明节前后。例如,今年2014年的“寒食节”应在4月6日,清明节则在4月5日,只相差一天。寒食节源于古代的钻木、求新火的制度。古人因季节不同,用不同的树木钻火。季节改变了,用新的树木钻取的新火没有到,就禁止人们用旧火,这段时间就不能生火煮食了。后来,出现了春秋时代晋文公用火逼死功臣介子推的传说,寒食节禁火的习俗便增添了伤感的色彩,到了秦汉时代,人们渐渐形成在寒食节追思死者的习惯。
再说上巳节,这个节日的日期最初在农历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,到了三国时代则开始固定在三月初三,时间与清明这一节气到来的日子很接近。例如,今年2014年的“上巳节”应在4月2日,清明节则在4月5日,只相差三天。说到“三月初三”,它的节日意义很丰富,起码有四个方面:第一,它是秦汉时代的情人节,青年男女在这天到水边嬉戏,自由结合,例如哭长城的孟姜女与丈夫杞梁便在这个节日里结识;第二,它是基本形成于汉代的消灾节,人们受巫术思想的影响,认为在春天用清洁的水可以祛除大自然以及死者身上的邪气,这种祭祀习俗就是晋代王羲之《兰亭集序》中所说的“修禊”;第三,它被道教借用为北帝这位水神的诞辰日,例如广州荔湾的仁威北帝庙就会在这一天隆重庆祝北帝诞,为信众消灾祈福;第四,它是唐代长安流行的女儿节,诗圣杜甫写过《丽人行》长诗描写这个节日的盛况,当时,日本把这个女儿节借鉴去了,把相关的风俗一直保留到今天。
寒食节、上巳节与清明节合流的标志大概可以定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年,即732年,距今近一千三百年了。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,寒食节与上巳节这两个名称逐渐被人遗忘,有点可惜;而且,寒食节的禁火习俗、上巳节的自由恋爱风俗也逐渐被过滤掉,显示了历史的无情。然而,从另一个角度看,清明节从以上两个节日所借来的踏青与扫墓习俗一直传承至今,可见中国政府与民众对亲近自然与祭祀祖先何其重视!
基于以上对清明节习俗形成历史的考察,我有两点倡议:
第一,在清明节,为自己而生活,除了睡觉吃饭,还要亲近自然,找回那个“天人合一”的自我。在中国传统思想中,“天人合一”的理念强调人对大自然的尊重,提示我们:人的生活要顺应自然的规律。“清明”是太阳历法二十四节气之一,提醒农夫们“清明前后,种瓜种豆”,顺应自然,好好耕作;提醒种树人“植树造林,莫过清明”,顺应自然,多多种树;提醒常常呆在书堆里、守在电脑前的老师、学生们“春游踏青,要趁清明”,顺应自然,高高兴兴去踏青!
第二,在清明节,为自己而生活,除了游戏休闲,还要追思祖先,找回那个“知书达礼”的自我。在中国传统礼仪中,祭祀祖先,是每个子孙表达孝心的重要表现。因此,祭礼的核心自然就是用心而动情的追思。祖先和我们的联系体现在血缘上,体现在文化上。想一想我们自己的姓氏,它透露着一个家族的传承历史。想一想我们自己有别于他人的小爱好、小习惯,都极有可能在祖先的行为中找到原型。
现在,说回我今天发言的题目:“慎终追远,民德归厚”。这句话是孔子的弟子曾参说的。按照他的意思,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发自内心地敬重自己的祖先,而不是冷漠地忘记他们、轻视他们,整个社会的风气就会变得敦厚纯朴。至于说,在清明节到革命烈士陵园扫墓,那可以算是一种推己及人的表现。
说到这里,我真心觉得在清明节假期中,我们的确不能只顾睡觉吃饭,游戏休闲!我们应该高高兴兴去踏青,做到“天人合一”,感受大自然的清新、明净;我们更应该积极主动地追思祖先、缅怀烈士,做到“知书达礼”,从我做起,让社会人心变得更清纯、更明达。
谨以这次发言与大家共勉。谢谢!
用户登录
还没有账号?
立即注册